去年底,一件發生在荷蘭的事情引起了一時的哄動:年近古稀的荷蘭知名演說家Emile Ratelband向法院申請更改年齡,希望讓自己「年輕」20歲,其中一個原因是想有更多工作機會。年齡在就業上帶來的不便,在每個國家及地區都會發生,也成為年長人士重投職場的一大障礙,Emile Ratelband之案例只是冰山一角。
現齡50餘歲的劉女士最近在求職期間也遇到過相類似的問題。劉女士曾為某旅行社行銷部經理,有十多年工作經驗,2006年正逢旅行社結業,加上兒子年幼,於是在「當打之年」急流勇退,當起全職主婦,負責全家起居飲食。時間一晃十餘年,孩子們已有自理能力,劉女士也萌生起重投社會之念頭。
「做家庭主婦,啲錢有出冇入,出返嚟做嘢,可以賺到啲錢,都係好事,而且小朋友都大個可以照顧到自己,自己就更加有呢個念頭,」劉女士表示,「但係當時搵工,見好多招聘廣告都列明『歡迎應屆畢業生』,感覺上將我哋呢類重投社會嘅人士filter咗……只有收錢員、餐廳樓面、sales之類嘅工可以揀,好少有辦工室嘅工肯請你,變相自己擁有嘅專業能力冇機會再用出嚟」。
工作目的除了糊口,亦可令就業者與社會有連繫,不會感到脫節或孤單。可惜的是,一直以來,不少僱主對年長人士抱有懷疑態度,認為他們體力不繼、能力走下坡。尤其是如劉女士重投職場之年長人士,更是受到雙重排斥,僱主認為他們有一段真空期,工作能力低、速度慢,難以學習新技能,難以適應新工作環境。
「自己有學歷,亦都做過管理層,相信自己係有能力做好工作,但都咁多年冇做嘢,點都有啲擔心唔適應工作環境,有時仲會喺度諗『如果當年冇生小朋友』,CV就唔使真空咁耐,」劉女士目前於社會企業研究院任文職工作,亦坦白地表示,工作不時遇到趕進度的情況,情緒起伏也會比較大,更感受到久違的工作壓力。
除了客觀的年齡因素外,劉女士初回職場時,經常記掛着家居的大小二務,又怕兩個孩子沒用功學習,但笑指兒子正好「無皇管」,對重投職場一事很開心,丈夫則不忍她奔波辛苦,也曾建議她繼續做全職主婦。她笑指,心中不時泛起這種天人交戰,好比當初得知獲聘時的忐忑之感。
在這些情況之下,僱主的信任對他們來說變得尤為重要。從管理學上說,信任是合作的開始,可使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對他人的價值,及他們對自己的意義,從而滿足個人的精神需求和體現自我價值,令僱員鼓起勇氣去克服當前難題。
根據統計處的《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56號報告書》,全港約有超過63萬名家庭主婦,數字從25至34歲組別開始上升,意味着不少家庭主婦仍年輕。76.5%離開職場成為家庭主婦的女性表示,當初離職與家務有關,且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做選擇的自由受到限制。
在調查中,約77%人曾經工作,離開對上一份工作平均達10年。近83%人對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機會的態度,表示「不做」,甚至「一定不做」。當中68%人解釋,因要處理一般家務,34%人則指因要照顧其他家庭成員,這亦正是劉女士當初急流勇退的原因所在,也是重投職場的一大顧慮。
面對這種挑戰,社會需積極行動,擬備長遠策略及具體措施,掃除長者參與勞動市場的障礙,作為大眾一分子的我們更應改變社會對年長人士的偏見及定型觀念。事實上,隨着醫學日益進步,年長者的體魄未必如想像中的弱不禁風,反倒若他們重拾幹勁,社會及僱主宜對此表達包容之心,讓實踐去檢驗他們的能力,而非單靠年齡。
政府作為本港最大僱主,不妨帶頭採納年齡友善僱用政策。例如於政府部門設立這類型職位作試驗計劃,為年長員工就業模式積累經驗,及後推而廣之,鼓勵政府承包商、法定機構、公共事業和私人機構仿效。
社會企業研究院堅守社會關愛理念,一直以來都樂意聘用重返職場人士;最近,該機構正招聘客戶服務助理及資料搜集員,歡迎有意重返職場人士應徵,可將履歷電郵到corpcomm@seriasia.org。